书接上回。
当年,天涯论坛有个大讨论。
衰退最快的城市。
有两个我印象很深。
喜欢看的朋友去微信搜索懂懂日记公众号
一是徐州。
二是合肥。
徐州,当年为什么很牛逼?
传统的铁路枢纽。
当年,合肥为什么有陨落感?
一是经济总量不行,GDP不到400亿,全国会城市靠后。
二是城市规划不行,老城区脏乱差。
三是离南京太近,被虹吸了。
今天的合肥呢?
屌炸天了。
一大原因是,合肥成了高铁时代的铁路枢纽,日均旅客量比武汉、郑州都高。
有个说法,江浙沪皖,我一直都觉得皖有些不般配,太落后,整个皖除了山就是山,黄山、天柱山、九华山、齐云山……
但是,这几次路过安徽,我认真逛了逛。
我觉得,安徽不再是过去的那个安徽了。
真的深度融入了长三角。
不用看别的,一个存在感最小的城市,马鞍山,很多人应该压根没听说过这个地名吧?巴掌大的城市,非常的繁华,跟江浙沪的城市没有区别,我说的没有区别是指文明程度,城市建设,行车秩序,干净卫生。
毕竟,这是南京的后花园。
夜宿马鞍山,早上我徒步去公园跳绳,顺便管中窥豹了一下这座小城,我当时就在想,其实以后居住在这里也不错,有山,有水,离南京又近,交通也便利……
我认识一个有志青年,我们认识时,他还在读大学,我就知道我们不是一个阶层的人,他是三修模式,修本科,修军旅,修留学,紧锣密鼓,甚至交叉进行,我能认识他,纯粹靠的是年龄优势和经验优势,但是我知道,随着时间的推移,早晚,我都会被他淘汰,因为我们不是一个阶层的人。
他们20来岁的时候思考的问题。
已经超出了我们的认知。
很多我们需要40岁才能悟道的一些道理,他们貌似天生就知道,例如沉稳,例如滴水不漏,例如人情世故,例如对财富对权力的认知。
这都是家庭带来的。
大约十年前,那时我刚开户,在追涨停板练手,他跟我讲,可以买一些私募基金或定向债券,安徽方向的,理由是安徽在招商以及金融方面非常的前卫,例如怎么锁定一个产业链?政府直接入股+全产业链引进,先后锁定了京东方、蔚来这些……
我总觉得这些不靠谱。
山东有些城市也是这么操作的,例如青岛入股每日优鲜,投了20亿,最后只剩个零头,亏掉了99%。
这个玩法玩的最溜的是潍坊。
几乎每一家上市公司都有城投的影子,雷丁汽车为什么打滚?就是因为承诺投资了,但是后来叫停了,潍坊城投为什么投当地的上市企业?一是给这些企业续命,二是想整合并购,结果亏了大几十亿。
我总觉得,政府入股企业,只会是利益输送,不可能真的多赢。
只会单赢。
有志青年跟我讲,不会的,因为他们的智囊团是全国顶级的,既不会随意给企业做利益输送,也不会宰杀企业,政府跟企业是平行关系,深度捆绑,相互成就,共同成长……
他应该买了一些。
我没买。
后来,证明,他是对的。
所以,信息永远是不对称的,不对称的原因是我们的眼界就不对称,记不记得有年我发了个朋友圈,有朋友给我送的粽子,钓鱼台发出的,就是他送我的,我没舍得吃,拿给了我爹,连顺丰标签一起拿着给了我爹,让我爹看看,你看你儿子出息了,有人从这里送的粽子……
当然,后来,我发现,淘宝上就有卖的。
价格也不贵。
百多块钱。
而且标注的很明确,酒店发出。
就在前两天,钓鱼台有工作人员还通过手机号码加我微信,他误判我了,是不是以为我很牛逼?还是拓展食客?
我没通过。
我跟有志青年现在联系的就很少了,我们本来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,我只是在他年轻还没有成熟之前,有机会能跟他并行一小段。
不要低估了这些人。
他们的牛逼之处在于,他们有机会能接触到我们花钱也没有机会接受到的教育,那就是家庭以及父母社会关系带来的耳濡目染。
就在我写文章的这一天。
我写过的那个,本地最牛捞女,XX协会的秘书长,她最牛逼的地方是她不捞,她也不要,反而惹的大家都想给,谁见了她都有一种感觉,这就是模范妻子最标准的答案,贤惠、礼貌、有文化、有身材……
今早,先是给我发信息,懂懂老师,早上好,我能给您打个电话吗?您几点方便接听告诉我。
我接着给她拨过去了。
她现在交往的是一个医学大咖,老外,经常到中国来飞刀,也搞学术讲座,年龄应该有点大了,但是身子骨很硬朗,说是她从来没到过高潮,这个洋鞭很不一样,高潮迭起……
从他们俩开始交往,我几乎就没见过她。
有时微信上聊几句,她都是说回来找我,但是貌似就没回来,一直在各会城市乱窜,一会北京,一会上海,一会成都,一会广州,我写过一个细节,有的医院或医学院邀请大咖来做学术分享,她也会参与,前面还有个牌子,写着她的名字,当然大咖肯定会给她安排上一个身份,例如中国助理之类的。
今天通的这个电话,又对我产生了新的颠覆,她已经在一线城市扎根了,进了一家医院,说院长对她很照顾,单独开辟了一个新的部门给她,专门对外合作的,例如海外就医以及请海外专家来飞刀……
这才几天的时间呀?
我特意翻了翻聊天记录,当时她跟我讲高潮迭起时是2023年。
两年的时间了。
看来,这个老外还是蛮重情重义的。
利用自己的咖位不断的为她铺路,他们俩刚接触的时候,她就跟我讲过,她想跟着去美国,应该一直也在朝这方面努力。
找我干什么呢?
让我给推广一下这个业务。
希望领导能看到她的能力,能为医院创收,而不是花架子。
依她的颜值、性格,这么说吧,若不是背后有这个老外,医院里一群人就扑上去了。
有这么夸张吗?
真的有!
有的人,天生就是刘亦菲。
是个男人就想拥有……
我问她,你那个搞直播的闺蜜,现在做的如何?
她说,现在联系的少了,说是让榜一大哥骗了2000多万。
哪个榜一大哥?
会不会是上次她们俩在我书店玩耍时,她闺蜜跟我讲,她有个榜一大哥是上海的,90后,一年给她打赏200万,她能分成100多万,她主动提出要见见对方,对方不想见,说是不方便。
我好奇的是,这到底是什么套路?
若是钓鱼的话。
这代价也太大了。
拿一两百万来打窝?
当然,不一定就是这个榜一大哥……
还讲了一些其他的事情,被骗这2000万是其一,还有投资了蛋糕店,也亏了,推广干细胞还是啥,让人举报了,也罚了不少钱,总而言之,很不顺。
聊完这些,我还在想,有空,我采访一下她。
实在想不起她那个闺蜜微信名叫什么了。
网红这么有钱?
你以为呢?!
你看一个细节就行了,最近A股大牛,网红晒的持仓,哪有低于千万的?关键是很多网红只是区域网红,甚至只是县城网红。
你可以批判网红经济。
那为什么不反过来呢?
打不过就加入!
咱也当,毕竟基本盘庞大,刚才问了一下AI,中国有9亿人没有念过高中。
只要你念过高中。
你就具备成为他们偶像的能力。
读者里,朋友里,两类人是非常多的,一是电商群体,二是网红群体,也可以说是自媒体群体,这两个群体有个共性。
高收入。
但是,你真的深入采访一下,发现他们普遍又存在一个现象,赚的多花的多,很少有人能攒下钱,小钱肯定有,大钱很少。
动不动把自己搞负债了。
甚至破产了。
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什么?
就是我们操作系统的成长速度没有匹配上我们的财富增量,我们拿不住,就如同《天网》上那些盗窃案、抢劫案,当天若是能追回,可能赃物赃款还在,若是隔上十天半个月,早挥霍了。
他们不具备拿住钱的能力。
有钱是大钱。
我们小的时候,我爹我娘会把零钱放在抽屉里。
我们兄弟姐妹都偷着拿。
因为,匮乏是我们的主旋律,看到就馋,偷到手以后呢?也是第一时间挥霍了,买了吃的喝的……
我再看现在的孩子。
有时,我给孩子们发红包。
他们都不点。
家里的零钱就扔桌子上。
从来不拿。
他们的操作系统一出身就要高于我们,而匮乏出身的我们呢?
这一生都是在和金钱互纠互耗、相互合解。
这也是我在高铁站跟闺女讲的,三样东西可以拉开你与同龄人的距离。
第一,日复一日的健身。
第二,日复一日的学习与分享,用粉丝去建立属于自己的王国。
第三,理财的能力,要把收入一分为二,一部分是用来消费的,一部分是用来滚雪球的,什么是理财的能力?就是评估这个消费值不值?是为面子买单还是为体验买单?时间越长,雪球滚的越大,被动收入越高,你若是了解一个数字,你会觉得很变态的,现在一个人想找一份税后30万年薪的工作很难,但是1000万的存款每年就有30万的被动收入。
我儿子玩的《钢铁雄心》是策略类游戏,我们读大学时,这一类游戏最经典的就是《红警》,包括后面的《尤里复仇》,一个国家怎么经营?就是四个点,搞钱,搞防御,搞进攻,搞联盟。
我们个体其实也是如此。
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健全的发展体系,钱怎么搞来?怎么花?怎么继续投资?我们怎么做好风险防御?我们怎么进攻?
那天,跟松行长聊起沂水几个工程商或地产商。
我们共同熟悉的。
我总结了他们身上的几个共性:
第一,开车或坐车不系安全带,没有这个意识,总觉得在城区,系不系无所谓,另外,哪那么容易出事故?而我们呢?是上车必须系安全带,我们自己系,家人亲戚朋友都必须系,前排后排都必须系。
这些细微的习惯就反映了,他们并没有一流的风险意识。
与他们的文化程度也有关。
第二,投入太随意,一会搞个图书馆,一会捐个桥,听说什么项目好,拿点钱进去,看似很容易多面开花,往往是反过来的,多处爆雷。
反而喜欢谈一个论调,我这个人运气很好,我做事风格很简单,就是简单相信跟着做,谁做的好,咱就拿点钱跟一下……
在上升期,这都是对的。
在下降期呢?
这都是错的。
而我们是什么风格?
我们是看不懂的游戏坚决不玩,你看多少人带我玩比特币,类似的游戏多了去,所谓的有成果的朋友也很多,我的原则是杀猪捅腚各有刀法,我只玩我能看的懂的,我看不懂的,哪怕你确定百分百是YES,我也不跟。
不是不相信你。
是我压根就不该分散精力与资金。
例如蛋糕店,最初认识阿呜拾光的时候我就问过她,我能开一家分店不?她说可以,但是后来我想了想,还是NO,因为我不懂,包括水店,那个泉阳泉,都说很好,我也想了以后,觉得不合适。
哪怕投资只要几万块钱。
咱也不能轻易搞。
守护自己的核心精力与财富……
第三,不算账。
什么都凭感觉,不考虑自己盘子能承受的最大杠杆是多少?反正银行放款就要,员工把钱存公司里也要。
因为融资太容易,从而开支更加的随意。
不是所有地产都爆雷了。
人家李嘉诚不是好好的吗?
潘石屹不是好好的吗?
全身而退的很多很多。
我跟松行长的观点一致,就是这些地产商的陨落,是自然界正常的优胜劣汰,就是达尔文的理论,物竞天择,适者生存。
前几天,有个大姐找我,她有钱,她的意思是她不愿意动脑子,她做投资的办法很简单,就是朋友里谁做的比较好,就拿点钱让谁帮着操作。
例如有做一级市场的,有做二级市场的,她都是一一开户,一一充值,让对方给予操作……
我首先谈了我的观点。
这个玩法,我是不敢的。
另外,也会使我产生一个新的怀疑,对方真的是十亿级的大佬吗?若是真的十亿级的大佬,他愿意帮别人操作账户,就说明他是个傻屌。
真正的高手,第一原则就是不接受任何人的托付。
他不屑,也不愿意。
我跟大姐讲,这样,我可以讲一下我的逻辑,你若是有兴趣,我就详细给你讲一下,我对投资的理解是,每个成熟的交易体系都是一门学科,它有多复杂呢?不亚于大学本科,就是说,你若是想吃透我的这些理论,可能需要四五年的用心学习,不存在什么傻乎乎的跟着买跟着卖,那是你压根不了解你自己。
在大涨的时候,你觉得跟着懂懂,吃香的喝辣的。
若是连续三个跌停呢?
如疫情初期。
如2015年股灾。
咔咔咔三个大跌停。
你不跑吗?
那个时候,别说懂懂只是一个朋友了,就是懂懂是亲老公,你也会跑……
我为什么不跑?
因为我信仰的不是对市场的判断,而是对交易体系的信任,一个成熟的交易体系应该包含五种情况,如打仗一般,大胜、大败、小胜、小败、僵持。
我的交易逻辑里,已经包含了极端行情。
所以,我不需要跑。
你若是吃透了理论,那么,你可以试一下。
若是只是因为信任我?
我可以直接跟你说答案,你百分百拿不住。
我简单给她讲了一下,她认为,太复杂……
我问了她一句话,若是有人告诉你,开个饭店,可以轻松年入百万,你信吗?
她说,不信。
我说,靠交易赚到钱的难度,要远高于实体店,因为这是与全世界最聪明的一群人在博弈,我们是普通人,普通人抢到一口饭只能拥抱两样,时间与指数。
就是说,倘若你有学习障碍,愁着学习,想轻松赚钱潇洒生活。
那对不起,不适合你。
那些帮你代持股票的,也许更适合你。
任何钱,想轻松赚到,背后都是庞大的付出,包括日复一日的总结与复盘,看似风轻云淡,其实每天都是紧锣密鼓,虽然我定投策略计划没有变化,执行的有条不紊,其实呢,我每天都会拿出半小时左右认真的思考,看看哪里有不严谨的地方。
至于说你一比一复刻。
这么说吧,一个大跌,咱俩就成了仇人。
我真正牛逼的不是牛市,而是漫长的熊市里,依然坚挺,A股连续跌了四年呢,说起来很简单,你真的身在其中,不崩溃是不可能的,我写过两个股吧,一个是兴全合宜,里面多是谢治宇的信徒,从1块钱涨到了2块多,然后慢慢跌到了1块钱,股吧里活跃的,最终全部销声匿迹了,有的可能会发个清仓说明,大部分都在下跌中割肉了。另外一个是中概互联,从2块6跌到了7毛钱,跌到1块3的时候,牛哥给我打电话,说开始抄底了,当时还讲了这么一句话,别人回本咱就是翻倍,结果从1块3又腰斩了,你别看中概互联今年涨了三四十个点,真正赚钱的并不多,大部分人都在回本的路上。
漫长的熊市里,我不仅仅没有绝望。
反而在拼命的加仓。
那么,内心会有疑惑吗?会不会觉得从此一蹶不振?
也会。
例如日经与德国一直不涨。
我又联想到新闻里报道,日本经济完蛋了,欧洲冬天没有天然气要冻死不少人……
我就在想,这个时代发展太快了,这是互联网时代,日本与欧洲被时代淘汰了。
结果呢?
纷纷新高了。
我们不猜市场,我们只信仰自己的逻辑,不信仰任何人,但凡是你说跟着谁买,早晚都会掉进坑里,牛哥比我有威望吧?在他们的圈子里是老大哥的角色,当时他代持了应该有个1000多万,要么是朋友的,要么是前同事的,要么是亲戚的,就是去年A股新低的时候,他给我打了个电话,说很是焦虑,因为A股连续跌了三年半,亲戚朋友受不了,都纷纷找借口把钱抽走了,等于他在最低点割肉了。
被动割的。
所以,任何人让我代持,我都是NO。
任何人跟着我买。
我也是NO。
我不愿意接受任何人的托付。
因为,我是不值得信任的,只有交易体系才是值得信任的,你是不愿意拿出系统的几个月去学习,只想走捷径。
你觉得靠谱吗?
任何能赚到钱的逻辑,都是严谨的,都是入门门槛非常高的。
若是真的很简单,真的很轻松。
咋可能大部分散户都是送钱的呢?!
我的定投数据下面,总有人问,董老师,您XXXX的条件单是如何设置的?
他认为,只要条件单设置的一样,一切就会一样。
咋可能呢?!
35岁以前,进攻的能力决定成败。
35岁以后,防守的能力决定成败。
为什么地产商纷纷陨落,其实是一种必然,他们是靠时代风口赚到的钱,但是他们并没有对应的防守能力,他们赚钱的逻辑是房产一直涨,永不停歇,他们的潜意识里,压根就没有房价下跌这个选项,也没有做应急预案。
防守能力包括哪些?
第一,攒钱的能力,不该消费的不消费,把收入大头流入储蓄账户。
第二,钱生钱的能力,要建立一套年化收益大于等于7%的系统,不是靠猜,而是靠逻辑,在不确定市场里做确定性的事。
第三,并入时代浪潮的能力,例如现在各行各业都在拥抱互联网,那么你自己必须主动拥抱,微博、抖音、小红书都开开,把自己主动年轻化,20岁的年轻人怎么玩互联网,你也怎么玩,在这个过程中,不断的寻找突破口,让自己的生意与互联网结合,看一点就行了,现在县城里,能赚钱的特色店,全是网红老板。
疫情前,我春风得意,文章打赏收入高,卖货收入高,甚至可以这么说,我一直都觉得赚钱对于我而言是副业,只要我需要,随意发个朋友圈卖点东西,一天赚个万儿八千很轻松。
疫情后呢?
文章收入,一天两三百。
卖货?
带货能力没有过去的百分之一,过去千元以下的单品我基本不做,我觉得赚钱太慢了,卖茶叶我都是按箱卖,一箱5000+。
现在,我卖多少钱的茶叶?
几十块钱的。
还动不动遭遇退货。
为什么我没有太多的焦虑?
就是因为我在35岁那年,做了定投这个业务,开始攒钱了,虽然主业不赚钱了,但是定投每年可以产生100万+的收益。
这就是为什么我总忽悠大家,在合适的年龄,一定要开启攒钱模式,计划想的长远一点,例如为自己退休准备的,我现在已经可以随时开启退休模式了。
该说的不该说的,我都说了。
至于大家能理解多少,看缘分吧,为什么99%的人炒股都在找老师,找能人,原因很简单,99%的人都有学习或思考障碍,怕学习,怕思考,总想简单一点,无脑一点,人家推荐什么咱买什么,还把这一行为神圣化,那句话怎么说的来?
相信相信的力量!
懂懂日记每天阅读量都比较大,很多网友共鸣留言,懂懂得日记是可以提升你的思维得,能够这么多年每天更新确实很难得。数年如一日的健身更是超越了99%的人。